首頁
>新聞資訊>項目建設
興縣:勇挑重擔顯身手 攻堅克難保發電

2021年12月29日,隨著A14、B1風機的成功并網,山西電建采用“EPC+F”商業模式建設的興縣季家梁42MW、澳家灣40MW兩個分散式風電場EPC項目22臺風機全部并網發電,全面完成了年內“保電價”的既定目標。

該分散式風電項目建設范圍廣、工程量最大、風機臺數多、涉及相關手續復雜。全體參建人員以當仁不讓的魄力和敢為人先的勇氣,在疫情反復、風電暴發“搶裝潮”、冬季寒潮輪番襲擊、施工作業期短等種種困難考驗下,咬緊目標不放松,自我加壓,砥礪奮進,頑強攻堅,用拼搏創造了一個個奇跡,23天兩座110kV升壓站具備帶電條件,單日澆筑風機基礎兩臺,單日吊裝風機3臺,綜合樓框架施工10天完成兩層,僅用45天完成22臺風機樁基及基礎施工;1個多月完成22臺風機的吊裝,按計劃圓滿實現了兩個項目全容量并網。一個個輝煌的成績詮釋著奮斗者的精彩,描繪著在風電建設史上崛起的山西電建品牌,演繹著興縣項目部“追風”的速度。

項目前期策劃彰顯一個準字。

項目部從設計、設備、人員組織機構、標段劃分及施工隊伍的進場審核把關,都做到了精準策劃,同時根據施工經驗提前安排專人進駐設備、設計單位;并自建砼站采取現場集中供應,合理配置樁基及吊裝施工機械,為后續施工提供了有力依托,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。

受分散式風場山地客觀條件限制,加之前期的征林征地、風機基礎施工罐車通行,后期的風機吊裝機械轉場、大件設備運輸倒運、原有山區遍布的天然氣管道種種實際情況,為了能選擇一條合適的路線,執行經理白士杰帶領團隊采用電子地圖,爬山翻溝、吃住現場,一周內走訪周邊7個自然村,不占耕地、避讓民房,本著經濟最優、效益最大的原則,對入場道路進行6次優化,聯系設計院及地勘4次到現場實際測量,最終確定了一條較為滿意的施工道路。

“風機前兩節塔筒必須提前就位,主吊吊裝上部可以節省更多時間”“輔吊必須考慮選擇300T以上的工況,才能完成獨立吊裝兩節的任務”“機位距離遠,山區路況不好,不能選履帶吊,履帶吊轉場困難、速度慢、組裝慢”,策劃會上針對機械的選擇大家各抒己見。


施工生產貴顯一個拼字。

興縣風電項目施工過程中所有參建人員都在拼搏。攪拌站拼出了從場地選擇到第一罐砼出灰僅用時14天。風機基礎拼出了22臺風機連同樁基施工僅用時45天,送出線路拼出了從征地、開挖到線路施工、受電僅用時60天,升壓站工程拼出了僅用30天時間從場平處理、樁基施工到施工全部完成具備交付安裝條件。

場內道路陡坡路段,5輛牽引裝載機料斗內早已裝滿負重,整裝待發,鋼絲繩已在既定位置放好,遠處的機艙轉運車徐徐前來,對面不遠的山頭上,指揮人員手握對講機,目光如炬,神情嚴肅。升壓站綜合樓密布的腳手架內,技術員與安全員正在進行最后的檢查,“這邊懸挑部位還需要加強一下,一會澆筑的時候,派人重點盯防”,柳部長叮囑旁邊的施工班長,施工班長一個手勢,隨從的架子工立刻開始支撐的加固。與此同時,7號風機基坑內,也傳來監理單位高工的聲音“沒問題,可以澆筑,抓緊準備去10號”,而此時,基坑旁的泵車早已在既定位置伸出了長長的泵管。

山西電建人用拼搏創造了一個個奇跡,用汗水鑄就了一個個風電建設史的里程碑,風機吊裝達到一日三吊,風機基礎施工達到一日兩臺,綜合樓框架施工10天兩層,在環境惡劣中戰風雪、斗嚴冬,盡顯山西電建人風采,用一個拼字闡釋了沒有什么不可能,有的是突破才能超越,破繭才能成蝶。

機械調度圍繞一個統籌一個有序。

統籌協調,有序管理。設備吊裝高峰階段,全場需協調的車輛在170臺以上,機械管理作為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,必須要進行精細的管理;項目部對所有車輛及設備統一分組編號,保證了協調與統計的便捷性及可辨識度。運輸車輛的增加,調配及協調難度同時增大,項目部及時成立設備供應保障、塔筒運輸、葉片運輸、外部協調、后勤保障等7個專業組,全部車輛龐大的數據信息,當天都會通過各個專業組匯集到“保投產指揮部”,指揮部通過聽取各組當日工作完成情況的匯報,將次日計劃進行總體細致安排,包括每套設備供給的機位,每輛轉運車到達的預定地點,以及配合裝載機需要提前到達的位置,確保車輛在設備爬坡、關鍵路段運行時能夠迅速到位;考慮塔筒車及縣道上各類車輛行進速度快,為防止葉片車的影響,協調會上會提前安排好錯車的時間及具體錯車平臺的位置,保證設備車輛能夠順利通過,防止內部車輛的互相影響。項目部采取總指揮統一部署、各組長機動協調、成員專人盯車、微信定位即時發布的策略,才使得整體運輸工作能夠有條不紊、推進工作可以穩步向前,才使得重達98T的風機機艙,長度達到84m的風葉,直徑4.7m、長度21.84m、重達67.7T的風機塔筒,在多臺裝載機的牽引下,浩浩蕩蕩,猶如巨龍般一次次穿梭于大山之間,在短短43天的時間完成所有運輸任務,各類車輛安全平穩運行,協調正常有序。

優化設計、優化施工、智慧與經驗共結碩果。

山西電建在整個施工全過程中,利用全體員工智慧,結合項目的特點,鼓勵全員優化、全方位優化。工程在征地、設計、施工、監檢以及并網辦證各階段,都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并付諸實施,整個工程期間,征林征地優化項目7項,道路施工4項,風機施工9項,集電線路2項,升壓站21項,送出線路8項,合計51項,節省工期在3個月以上。升壓站作為風電場發電并網的核心,它的順利受電決定著整個風場并網的時間,在升壓站開工初期,根據現場施工環境,區域執行經理于利成帶領團隊,從場地布置、土方平衡、地基處理,到結構設計、裝飾裝修,從土建的思考,再到電氣安裝,項目團隊在為設計院提供合理化建議的同時,又能經過數據核算,保證滿足設計要求。僅升壓站區域,共計優化設計21項,在節省工期的同時,也節省了費用。

手續辦理發揮了電建人的韌勁。

送出工程工程手續辦理期間,由于建設項目審批部門多、資料多、環節復雜,部分資料需重復提交,辦理時間加長。對此,項目部主動與相關市縣各部門聯系、探索簡化辦理流程方式,按照“統一受理、同步評估、同步審批、統一反饋”的模式;僅64天辦理相關并網手續約42項,共計涉及32部門;送出工程將原本70天的辦理周期優化至40天,順利完成核準手續的辦理。短短60多天,車輛行程約2.3萬公里,顯示著山西電建人的速度與激情、丈量著山西電建人的堅韌和毅力。

質量監檢用苦、累、熬換來了順利通過。

“速度要快,質量不能掉隊”項目總工尹帆在工作會上說。興縣風電項目施工區域廣,機位分散,為實現工程全面、全過程質量控制,項目團隊精心策劃,在建設初期,項目部就完成了區域、人員、時間的分配和制定,由于送出工程距離遠,線路長,質量專工于日在接到任務的當天,便搬起行囊,駐扎在距離項目部辦公地25公里以外的施工班組駐地,在隨后的50天里,與班組人員同吃同住,同時上下班,實現了在工程質量的全過程監控,監理張總服氣地說“這是我干過這么多年質量上最放心的、最省心的工程”。

項目監檢期間,監檢小組積極與專家組成員溝通,從施工安全、工程質量、進度管控、措施預案等多方面詳細匯報;針對專家意見書召開項目監檢分析會,成立整改小組,明確每個問題的責任單位及責任人,確定項目部各分管負責人,采取“共性問題集中處理,疑難問題集思廣益處理,自身問題各自處理”,并結合“分階段回復、提前糾偏”的辦法,極大地加快了監檢回復的速度和質量。獲取專家反饋,得到了專家組的信任及一致認可。風場及送出線路監檢累計5次,12月24日獲得送出線路并網手續,12月28日獲得全容量并網意見書,興縣風電項目順利通過質量監督檢查。

“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”興縣風電人用拼搏、汗水、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,發揚和傳承了山西電建特別能吃苦,特別能戰斗,特別能奉獻的精神,結出了豐碩的成果!“雄關漫道真如鐵,而今邁步從頭越”,在公司“再造一個山西電建”的藍圖下,在公司全面發展的浪潮中,興縣風電人定能勇立潮頭,再創輝煌! 

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超碰97在线